武林小说

第二十八章 鬼影初现(第1/4页)

一秒记住♂.{一^六,八^看,书^首^发}♂手机用户输入地址:♂m♂.♂♂♂♂.♂co3

转眼已到深秋,蛮王果然守信,派人送来粮食、酒和腊肉。.戍卒每日酒肉不断,倒也快活。

江陵,荆州刺史府内,诸葛邪前脚刚刚迈入大堂就被桓温起身招呼:“哈哈,征夫来了,快快请坐。”又对一旁的侍者道:“还不快去奉茶!”

侍者连连称是,快步而去。

诸葛邪环顾四座,见有桓冲、桓熙、谯王司马无忌、郡守袁乔,忙稽首道:“下官拜见谯王殿下、桓刺史。”

司马无忌乃皇室宗亲,素有名望,生得鼻直口方,一部髭须打理得精精致致,头戴远游冠,身着紫袍玉带。他非主人,只颔首见礼。

桓温对诸葛邪道:“征夫快起,且请入座。”

诸葛邪朝桓温拱手道:“不知刺史召下官来有何事?”

桓温捋须笑道:“桓某方才与谯王谈论天下大势,各执一词。某以为该趁蜀中大旱,成国衰微之际攻伐之。殿下以为时机未到,若大军入蜀,必然使荆州空虚,恐反为石赵所趁。征夫素有智谋,又与那诸葛武侯同宗,所以才请你前来共议。”

诸葛邪心道:“与我同宗的何止诸葛孔明,这也能牵扯?”嘴上说道:“下官不才,岂敢在刺史与殿下面前坐而论道?”

谯王看他仪表堂堂却官帽歪戴,心想:“此人连衣冠都不正,怕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如是挑眼斜视,端起茶杯慢饮。

桓温说道:“诶,不必过谦,但说无妨。”

诸葛邪说道:“刺史与殿下所言皆有理,只需一面伐蜀,一面防备石赵即可。”

谯王嗤之以鼻:“将不足之兵分作二用,闻所未闻。”

桓温则不置可否。

诸葛邪向谯王赔笑道:“下官愚见,贻笑大方。”

桓温问道:“如征夫所言,该以何人伐蜀,何人守荆州?”

诸葛邪说道:“伐蜀有灭国之功,自然非刺史去不可。至于守荆州,该以声名显赫、善战多谋者为佳。”

桓温哈哈大笑:“若说声名显赫、善战多谋者当属谯王。”

谯王一听,似乎落了圈套,发下茶杯,说道:“若非要伐蜀当由本王前去,元子只管守好荆州。”

桓温说:“今日只作谈笑,殿下不必当真。”

谯王哼一声,说道:“你以为本王不知你贪功?”

桓温笑道:“若果真有大功可建,桓某一定让与殿下。”

谯王一听,这才抚须大笑。

桓温命换茶为酒,召来美女献舞,陪谯王饮乐。待谯王喝醉了,桓温又亲自扶他在府邸中歇息。其余的人也告辞,各自散去。

次日,桓温又召诸葛邪来,于后院的书房中一叙。

两人分主宾坐下,桓温问道:“征夫是否以为桓某取庾氏而代之不义?”他是说自己取代庾氏而坐镇荆州。庾翼病危之时曾上表朝廷推荐其子为荆州刺史,谁知他一死,朝廷即命桓温任荆州刺史。

诸葛邪说道:“此乃皇命,岂能由人?”

桓温说道:“征夫不怨便好。”

诸葛邪摇摇头,又问:“刺史只为此事召下官前来?”

桓温笑道:“呃,呵呵,不瞒征夫,桓某早有伐蜀之心,昨日听你一言,甚合我意,只是当着谯王面前未能言尽,所以今日请你再来一叙。”

诸葛邪道:“下官昨日妄言而已,刺史不必介怀。”

桓温说道:“伐蜀乃国之大事,桓某不得不慎。想令尊身在朝堂,也常以恢复中原为念,征夫何不助我一臂之力。”

诸葛邪说:“下官才疏学浅,恐误了刺史大事。”

桓温皱眉道:“征夫何必推脱?”

诸葛邪低眉说道:“并非有意推脱,智短而已。”

桓温站起身来,负手踱步,叹一口气说:“哎,桓某本想让杜安之领兵建功,可惜他身在蛮疆,可惜!”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创客小说】《任务又失败了》《仙子,逼我吃软饭是吧》《真灵九转》《寒门贵女》《天人图谱》《你不许再亲我啦[快穿]》《我以神明为食》《泰昌大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继兄不善叛军围城,我皇太子揭棺而起!三国风云:群雄争霸天下造反我没兴趣,父皇别害怕我在水浒做奸商我只想算命,你却让我当国师我在三国逆转乾坤大唐小说家清末土司王谍海无名三国:我刘备也是绝世武将舔狗三年,只为开启军工系统我家娘子太体贴封地三年,百官跪求登基!倒拔三国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女帝:假太监,朕的后宫都让你凿光了大汉:开局刺杀刘彻,求诛九族诸葛重生:众将士,随亮北伐!开局贪成五亿县令,女帝求我多贪点?大秦:最狠丞相,杀出个万世永昌我在异世界召唤随母改嫁,我跟继父约法三章春枝缠三国:从麦城称霸世界大明风流金玉满唐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大宋小农民玄天宗修行记事无敌县令:从替哥哥入洞房开始臭县令朕怀孕了让你当江湖大佬,你成了军阀?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朕,剩者为王三国之从购买并州牧开始(HP)Forgive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乱世种田日常明末:边军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