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勤这时候跟杨皓念叨着:“现在演员、剧组搭起来了,下一步导演勘景,道具制作,孔导的意思演员培训一下礼仪什么的,估计春节后就能开拍。”
杨皓点头应道:“你自己看着安排,第一部戏做好点,另外管理剧组一定要规范,一开始就要正规,否则以后很难改过来。”杨皓强调了这么一嘴。
杨皓在说完那句话后,明显地愣了一下,他脸上露出了一抹困惑的神色,有些疑惑地问道:“那谁跟组?”
这句话让在场的赵智勤也感到了一丝迷惑,他没能理解杨皓的意思,但还是回答道:“当然是我跟组了,难道让杨姐跟组,齁累的。”
杨皓好像还在琢磨这个事儿,自个儿嘟囔着:“2004年柏林电影节是
2月
5号,正赶上元宵节那天。”
嘟囔完,瞅着赵智勤:“你打算咋安排?时间肯定有冲突啊。”
赵智勤一脸理所当然地说道:“那当然是鲍勃去了,片子是他送的,组委会那帮人也都认他。”
杨皓端起饮料,“咕咚”一大口灌下去,顺了顺气说道:“你怎么能这么想呢?让鲍勃送是为了进主竞赛单元,其余的事不还得是你来吗?”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赵智勤的质疑和不理解。
瞅着赵智勤一副懵懵懂懂不明白的样儿,杨皓没法子,只能接着说道:“咱现今做公司到底是为啥?不就是想做出咱中国自个儿的文化,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对不?”
赵智勤赶忙点点头:“对呀,这不正做着呢嘛!这头一部就算已经起了个头儿了,往后啊,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一步一步来呗……”
杨皓打断了他的话:“电视剧只适合在国内传播,电影才能在全球放映,才会让别的国家人看到。说句不好听的,在国内,只要你搞定电视台,剧过得去眼儿,基本上就没问题。”
杨皓意识到自己的话可能冒犯了在场的电视剧工作者,赶紧冲孔导歉意的笑了笑,没等他说话,人家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
杨皓缓了缓,调整了一下语气,接着说道:“你以为片子送电影节是为啥?难道就只是为了拿个奖?错!是为了卖片子!要是那些个大电影节没了这功能,你们瞅瞅能有几个人去?”
这话一出口,说得大伙心里都不舒坦了,大家都在那儿小声嘀咕起来。
显然,许多人仍然坚信电影的价值在于其艺术性和能否为国家赢得荣誉,而不应仅仅是商业利益的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杨皓的观点显得格外直白甚至有些冷酷。
他强调的是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推广的重要性,这与在场许多人坚持的艺术至上的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尽管他的意图是为了更有效地推广国产电影,但他的这种表达方式却让一些同行心里头别扭,认为这种过于商业化的态度可能会玷污电影艺术的纯粹性。
现如今国内还停留在获奖,为国争光这个思想上。您这儿一张嘴就是卖片子,一闭嘴就是钱,感觉玷污了艺术。
杨皓似乎对周围人的反应并不在意,他继续着自己的话题:“在这种级别的大电影节上,通常会有许多电影制作人和来自其他电影节的组织者。
这些场合不仅是展示作品的平台,也是建立联系和交流的绝佳机会。
首先,如果一部电影在这里获奖,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容易地销售这部影片。赢得奖项可以大大增加电影的市场价值,吸引更多的发行商和投资者的关注。”
其次,成功的作品会吸引其他电影节的注意。全世界大约存在十五个被认定为a类国际电影节的活动,这些电影节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如果一部电影在任何一个主要的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或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奖项,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其他国际电影节也会发出邀请,希望能将这部电影纳入他们的展映名单中。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