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北凉百姓而言,这日极为新奇,人流汇集地又涌来了一群书生和小孩子,孩子里面男女都有,拿着厚厚一沓纸,在到处拉人吆喝。
纸张很大,可以一折为四,像农事那栏,甚至用几笔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新式农具的模样。
对清贫书生而言,当街吆喝确实不是个雅事,但谁让官府钱给的比抄书多呢?一日能抵抄书三日。
而且帮官府吆喝,和帮商户吆喝,两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帮官府好歹能在官府那儿混了个脸熟,能认识不少人呢。
所以他们吆喝得相当卖力,生怕下次这种好事就轮不到自己了。
“各位父老乡亲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来看看立心报!话本、农事、大儒文学还有官府最新政策应有尽有啊!”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孩叫得更为起劲,他们在家里也做不了多重的农活,难得有个能贴补家用的活。虽然就几文钱,但也比在家待着强,自然积极得很。
嘿,报纸上的一些内容,旁边书生和百姓们都说了不少遍了,他们也都记下咧!有时书生忙不过来,他们还能说上几嘴呢!
这就是山意秋让书生和孩子搭配一块卖报纸的原因。
在北凉,想实现全民教育真的是太难了!更别提什么义务教育了。
那些书生识字,他们在解说时,孩子在一旁就算只是听上几嘴,也算能是补上一点潜移默化的教育了。
更何况,他们也有规定若是孩子讲得还不错,可以酌情再加点工钱,不多但也能抵一顿饭钱,严格控制在能温饱的人家看不上,贫苦人家又需要的金钱范围内。
百姓们见此熟悉的情景,自然想起了上次审判刘家时的场景,兴奋不已,纷纷涌了上去。
三三两两的百姓,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都能聊上几句。
一人疑惑地问道:“立心报?这是何物?是上次山大人说的那个?”
旁边的人朝他点点头,便迫不及待竖起耳朵听着书生的讲解。
他们倒是不一定会买报纸,但这个立心报每月也就免费讲上三天,下个月就是新的内容了。
街里街坊的就自己没赶上趟,之后闲聊时候都不一定晓得人家聊什么,多难受啊。
上次有些人忙得都没听上刘家的事迹,虽然后面听别人说了,但哪有自己听得来劲呢?
听着听着,人群里时不时爆出一声声惊呼。
“嚯,这玻璃制法听着也挺简单的呀?”
一个穿着短褂的、黑头黑脸的汉子看着被贴起来的立心报,啧啧赞叹:“哟,这农具瞧着就不错,只用了木头和一点点铁的话,也花不了几个钱,那我得赶紧找城西老六给我做个呢!”
被提到的城西老六想必应是个技艺相当不错的木匠。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