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概要》转载请注明来源:武林小说50xs.org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八面,丁二:依观发愿。
我们大乘佛教的修学,我们主要分成两大块:一个是圣道门;一个是净土门。圣道门它是靠自己心灵的力量,当然它主要的心力,来自于一种菩提心。那么圣道门是以菩提心来做一个出发点,来摄持六度的法门,从这个菩提心开展出六度,去创造它的一个功德庄严,所以它这个是一种单向的力量。
净土门它的修学,它是双向的力量,它是心力跟佛力的一种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生命是同时出现两种力量:一个是来自于你内在的心灵的皈依的力量;一个是来自于外在的弥陀的本愿功德的摄受。所以它两种力量是心心相印,产生感应道交。
那么我们在净土宗的修学,它主要是做一件事情,就是转他成自。当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功德接触的时候,当然有些人,他的心跟佛陀接触的时候,他是没办法去转化佛陀的功德。但是你正常的操作,你如果你的心跟佛陀接触的时候,你要能够把佛的功德转成你的功德,这个净土宗的意思是这样子——他力摄受的法门。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把佛的功德,转化成我们自身来受用呢?
当然我刚刚说过感应道交,这个感应道交的关键,就是你的心跟佛陀的功德要顺从。你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能够完全顺从弥陀功德的这个方向,你就能够感应道交。
我们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就是有一个西藏的上师,他去弘法的过程当中,他路过一个树林,他在这个树林的石头旁边的缝儿呢,他救起了一个冻伤的小老鼠,他就把这个小老鼠,带回他的山洞里面去,给它温暖、给它食物,就把它养着。然后这个小老鼠慢慢它的身体恢复健康了,就跟它的师父在山洞里面修行。
但是这个山洞,除了它这个老鼠跟它师父以外,它师父又养了一只猫,所以这个老鼠一看到猫,它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有很大的压力。它有一天就受不了,跟它师父说,说:“师父啊,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猫呢?因为我老是看到这只猫,我心里就觉得很害怕。”它师父就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猫,那变成猫的时候,它就觉得很自在了。但是它有时候出去的时候呢,它看到一只狗,它又很害怕。它就跟它师父说:“师父啊,你可不可以慈悲,再把我变成狗?”它师父说:“可以”,就把它变成一只狗。
那么有一次它跟它师父,在进入森林里面做更深的远行,它看到一只老虎,它又觉得很害怕,它回来跟它师父说:“师父,你干脆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得了,万兽之王,我从今以后不再害怕”,它师父就把它变成一只老虎。但是这个老虎有一天,它要进门的时候,它突然间一刹那看到猫的时候,它吓得浑身出汗,它就觉得很奇怪了:我现在已经是一只老虎了,为什么我看到猫还是害怕呢?它就请它师父开示,它师父说:我能够改变你的外相,但是我改变不了你的内心。
那么这个是说什么事呢?就是说净土法门虽然是他力摄受,阿弥陀佛做了最完整的准备,他把四十八种功德都准备好了,但是他呢,阿弥陀佛他有一件事情是不能改变的:他改变不了我们的内心!就是当我们的思想是错乱的、是颠倒的时候,这一块,佛陀的摄受力是没有用的,因为佛陀不可能进入到你的内心世界,去跟你沟通的,不可能。
诸位,我们自己打的妄想,只有你有办法进到你的内心世界跟自己沟通。
所以蕅益大师讲到净土宗的修学,他说“既从心起,还从心灭”,因为这个妄想是你捏造出来的,解铃还需系铃人。本来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是你自己打妄想把这个世界搞乱了,所以你的内心是你自己把它弄乱的,所以也只有你自己回到你内心的深处,把它重新调整,这一块佛陀是做不了主的。
也就是说,净土宗其实它是两种力量的结合:佛陀已经做好最好的准备,但是我们自己也要做一些准备,我们才可以成功的把佛陀的功德,转化成我们的功德。
那么我们这一块应该准备什么东西呢?按照《念佛圆通章》的开示,我们要做一个正确的忆念。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心中是怎么忆念?你是怎么忆念的很关键,你怎么去引导这个佛号?按照《弥陀要解》蕅益大师的规划,我们一个人要把佛号念起来的时候,直接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要有三种忆念:第一个:你要正确的忆念娑婆;第二个:你要正确的忆念净土;第三个:你要能够正确的忆念名号。你如果这三种忆念具足,你这个佛号就可以直接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通行无阻,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
首先我们谈一谈忆念娑婆世界,这一块我们上次谈过了,我们把它做一个回顾,我们必须要忆念娑婆世界,忆念两件事情:对今生的忆念跟来生的忆念。
为什么要忆念娑婆世界呢?你说我娑婆世界不是很熟悉吗,为什么要忆念呢?因为我们娑婆世界虽然熟悉,但是我们不了解娑婆世界。虽然我们在娑婆世界一次一次的打滚,一次一次的受生,但是因为我们的心跟娑婆世界接触的时候,我们自己打自己的妄想,我们自己活在心中的影像。你曾经有一些小时候或者是你成长过程有一些快乐的影像,你自己就把心住在这个影像上。
所以我们平常忆念娑婆世界,我们根本不是忆念真实的娑婆世界,我们完全是在忆念我们心中的影像,用这个影像来代表娑婆世界,这个就是一种爱取呀,就是对我们产生一个很大的误导。所以我们应该把心中的妄想,我们前面说过,用无分别智,把心中的妄想破坏了,破坏以后,我们对娑婆世界没有贪爱、也没有厌恶,就是平常心。但是净土法门对娑婆世界不能平常心,如果你走圣道门,你可以平常心。所以你用空观的智慧,破坏了你心中的妄想以后,净土宗对娑婆世界的心态是厌离的:你必须想要离开,你必须想要做一些改变。
所以我们必须要忆念娑婆世界的过失,如果你是福报大的,你今生的善业力给你很多的快乐:你身体健康、眷属很满意、你的身相也相对的庄严,也就是说你今生是一个安乐的果报多,你必须要忆念无常、败坏,你要告诉你自己:你今生的水泡迟早会破裂的。所以你今生拥有的一切东西,总有一天,你跟因缘借来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因缘的,它是缘生,它就会缘灭。所以当你是对今生执着爱取,你必须要多忆念无常败坏的道理。
那么如果你今生是痛苦的时间很多、业障很重,身体也多病、又贫穷、很多不如意、子孙对你又不是很好,你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到来生,这个时候你要忆念三途的果报。如果你对来生有所期待,你要付出第三生的代价,因为你第二生的放逸,会让你第三生到地狱、饿鬼、畜生去。所以我们对于娑婆世界,知道今生的过失跟来生的过失,我们开始对娑婆世界产生厌离,这个是净土宗第一个心态。
我再讲一次,对娑婆世界不能平常心,平常心不是娑婆世界的心态,不是净土的心态。空性的智慧把我们的爱取破坏以后,我们现出一种平常心以后,要加修忆念法门,就是:厌离娑婆,对今生的厌离跟对来生的厌离。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