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武林小说】地址:50xs.org
后来黄道婆又把黎族人民用的搅车介绍过来。搅车又名轧车,是由装置在机架上的两根辗轴组成,上面的是一根小直径的铁轴,下面的是一根直径比较大的木轴,两轴靠摇臂摇动,向相反方向转动。把棉花喂进两轴间的空隙辗轧,棉籽就被挤出来留在后方,棉纤维(皮棉)被带动前方。
应用搅车后,完全改变了当时用手剥籽或用铁杖擀去籽的落后状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当时皮棉生产中一件重大的技术革新。
然后,黄道婆认为原先弹松棉花的操太原始粗糙。
经过试验她不仅把原来的小弓改成1米多长的大弓,用粗绳弦代替细绳弦,而且还用檀木做的椎子击弦弹棉。这样既比以前用手指弹拨的小竹弓提高了效率,又使弹出的棉花均匀细致,不留杂质,提高了纱线的质量。
在纺纱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所用的心力最多。她发现当时人们使用的旧式单继(一个纺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对加快织布速度障碍很大。黄道婆就与木工师傅一起,经过反复的试验和不断的改进,终于研制出了一种三繀式(3个纺锭)的棉纺车,使纺织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操也比原先方便省力。黄道婆创造性地发明了三繀脚踏纺车,代替了沿袭了几千年的单繀手摇纺车,这是棉纺织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是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卓越贡献。这种新式纺车很快被人们接受与运用,在江南一带推广普及后,生产的棉布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为改观。这种纺车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
黄道婆元初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介绍了这种纺车,其中的《农器图谱》还对木棉纺车进行了详细的绘图说明。
这是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有力证明,同时也显示出黄道缕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国际棉纺织史上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另外,黄道婆还充分利用和改进了传统的丝绸生产工具和技术,精益求精地提高了整丝和织布工艺质量,使当地人民能用纱线织出各种色彩的棉布,其绚丽灿烂的程度能与丝绸相媲美。
王桢在《农书》中记载当时已用拨车、线架等纺织工具来分络各色棉纱,还记载了织布机与丝绸机的相同之处。这是黄道婆与劳动人民一起,把丝织生产经验运用于棉纺织业,改进了原先所使用的投梭织布机的又一革新创造。
无私传技黄道婆的历史功绩,还在于她把从海南岛人民那里学来并掌握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向乌泥泾人民介绍并推广了织造崖州被面和其他精美棉织品的方法。
她总结了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丝线絮花”的织布技艺,推广运用后,使当地的棉纺织业形成了全新的格局,当时乌泥泾地区以棉织业为生的增至千余家。
经过黄道婆的热心传授,乌泥泾人民能织出宽幅的被、褥、带等多种棉纺织品,上面织有传统的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桀然若写”的生动图案。
“乌泥泾被”一时成为名闻全国的产品,附近地区都竞相仿效,“尽传其法”,产品美名不胫而走,蜚声各地。
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
由于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做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当地劳动人民都深情地热爱她,怀念她。她死后大家把她公葬了,并且还在镇上替她修建了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地方也都先后为她兴建祠堂,表达了人民对这位纺织工人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
其风悠悠黄道婆去世后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历数百年之久而不衰。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当地的棉纺织业达到高峰,织出的棉布一天就有上万匹。松江棉布远销各地,还出口到欧美,深得各个国家人们的赞赏,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从此,内地的衣着用品逐渐以棉布代替了丝麻,棉织业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衣被天下”的松江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蕴含着黄道婆这位棉纺织革新家的心血和精力。正是由于黄道婆的不懈努力和非凡创造,拓展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广阔天地,谱写了纺织科学的崭新篇章,其遗风所及,至今犹存,泽福后人,永垂青史。
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的伟大实践和贡献,人民是永志不忘,一首上海地区世代流传的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这位杰出妇女的赞颂和铭记:黄婆婆,黄婆婆,教戒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第十四章
旷世一帝元世祖忽必烈,这位中国历史上拥有土地最多的少数民族皇帝留给了后代太多的感叹。
“不可马上治天下”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成吉思汗去世时,忽必烈的父亲拖雷曾临时任监国,后由拖雷之兄窝阔台继汗位,为太宗。太宗死后,皇权转到了拖雷系,由拖雷之子,忽必烈之兄蒙哥继位,为宪宗。
太宗在位时,年轻的忽必烈身为藩王,就初显锋芒,他同诸多中原汉族士大夫,有识之士建立密切联系,虚心请教治国方略。在忽必烈的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个汉儒幕僚集团,使得忽必烈的治国思想朝着不同于同辈皇兄弟的方向发展。
忽必烈在漠北和林时,汉僧刘秉忠就提出了“以马上得到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大问题,并以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灌输给忽必烈。
他还进一步论述旧制度造成的弊害,主张建朝省、立法度、定官职、饬赋税,采用汉法,这对忽必烈思想意识的转变具有极大的影响。
南宋淳祜二年(公元1242年),另一汉族知识分子怀化(今属山西)人赵壁也奉召来到忽必烈的府下。赵壁曾跟随著名文人李微、兰光庭学习,颇通儒术,很受忽必烈的信任。通过他们的帮助,忽必烈对中国前代王朝的治乱兴衰已颇为了解。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赛博朋克:2075》《打赢复活赛后被遣返龙族》《星空职业者》《逢君》《精神病在废土当万人迷》《万亿军火之王》《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洛杉矶之狼》《退队,然后捡到问题美少女》《我在现代留过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