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武林小说】地址:50xs.org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九面,我们看乙三的总结。
那么佛教讲到我们生命的现象界,主要是靠因缘的力量来创造,那么因缘当然主要分成两块: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我们的心力。比方说你今生的现象,为什么你今生经常会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跟你保持互动呢?当然你们过去生造的共业,所以你们会生长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区。但是只有业力是不够的,因为它是一个基本的资粮而己,因为跟你共业的人很多嘛,跟你生长在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很多嘛!所以生命要个别化呢,你心中的忆念就很重要了。因为你前生不断的忆念他,他也不断的忆念你,所以你们今生就在一起了。
所以你今生,所有凡是你熟悉的人事物,除了你的业力以外跟你的心灵的力量,就是忆念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从一种自力角度,生命的创造是两种力量创造的: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的结合,这从圣道门。但净土宗不一样,因为净土宗不考虑业力,因为业力这一块,佛陀都准备好了。净土宗重心力,因为它是临终只要正念力,因为净土宗的业力这一块,佛陀都帮你承担了。就好像它是一条船,我们的业力是一个石头,只要你操作得当,只要你顺从本愿,你的业力,佛陀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关键是你不能搅动它了。佛陀可以承受的是你沉淀的业力,就是你不能再造作了,要忏悔,断相续心,这个业力佛陀是可以承受的,这个大愿船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净土宗它重心力,临终的那一念,千念万念在临终那一念,当然你临终那一念,是平常的栽培。
我们临终的那一念,必须有三种忆念:
第一个你对娑婆世界要如实的忆念,你要告诉你自己,娑婆世界绝对不能再受生了,因为它充满了过失,后患无穷,你迟早得解决,而且你越早解决越好。所以你第一个忆念,一定要有厌离娑婆的决心,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要能够欣求极乐,你要有一种往生的愿望。你想要投生的一种希望,一种动力,你不可以说: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那不可以!一定要去!要有一种愿力——坚定的愿力,这第二个;
第三个你要告诉你自己:你唯一的希望就是佛号!就当下这个阿弥陀佛的圣号,对阿弥陀佛的音声这个所代表的佛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好好的跟着佛号的节奏、跟随佛号的脚步,不要再跟随妄想了。
所以你能够做出三种忆念:忆念娑婆、忆念净土、忆念名号,你提起一句佛号,那叫做“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顺从本愿,感应道交,这个就是为什么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净土宗重视忆念,这是很关键,因为你要感应道交只有这个方法。
乙三、总结
分三:丙一、相由心生。丙二、相随心转。丙三、善用其心。
好,那么我们把前面的修行的一个方法,包括空正见、菩提心跟往生的心,这三种修行做一个总结。分三,这个三呢:第一个相由心生;第二个相随心转;第三个善用其心。我们先看第一个:相由心生。这有两个偈颂我们把它念一遍:
丙一、相由心生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成唯识论》—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摄大乘论》—
那么我们把这个标题解释一下:相,相当然是属于业力了,人生要受用果报一定有相状,有自己的我相、有他人的人相,乃至于这一切因缘所生的众生相,各式各样的相状。那么这个相状是怎么变现呢?是心,这个心指的是谁呢?第八识,就是人生的相状是由第八识的业力变现出来的,这是第一个概念,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第一个概念:相由心生。
我们举两个偈颂来做一个证明:第一个: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这里面是说,我们无始劫以来,众生的第八识有很多很多的这个界,这个“界”呢,就是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这个种子为什么叫界呢?因为它变现果报的时候,会把众生做一个区隔:你的业只有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把业分享给儿子。所以你看一个家:一家四口人,住同样的房子、吃同样的饭菜,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因为各有各的业力呗,是吧?所以它有界线,你不要以为你们一家人,就大家都没有界线,不是啊,各人受各人的业力,所以你共业中还有别业。所以这个界,就是说它基本上是有区隔的,那么这个界指的是种子。
那么这个一切法等依,这个一切法是什么呢?是果报的现行。果报它叫一切法,就是我们无量劫来的种子跟果报,都必须要依止第八识,种子是它来摄持,果报是它来变现,也因为第八识它的受熏持种、变现果报,所以由此有第八识,这个“此”指的是第八识了,因为有第八识的缘故,才构成了六道的轮回跟涅槃的成就。因为我们平常放逸的时候,造了有漏的善恶业,我们平常听经,在佛堂做功课的时候,栽培了菩提心、空正见,还有忆佛念佛的种子,这个出世的种子,所以我们的生命当中,有躁动不安的相状,也有寂静安稳的相状。这两个相状为什么能够出现呢?因为第八识它把你所有的修行的种子,都保存下来。所以所有有漏的果报,是由有漏的业种子变现的;无漏的功德,是我空、法空的无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这是第一个:从有漏无漏来谈相由心生。就是这种躁动不安的相、涅槃寂静的相,都是第八识变现的,这是从有漏无漏。
我们再从善恶的角度: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它举出了六道里面四个来作代表:鬼道、畜生道、人道跟天道。那么每一道,当然这个就是五趣杂居地嘛,对不对?每一个人都生长在一个环境,但是因为他的第八识的业力不同,而各自循业发现。
怎么说呢?举一个例子:“等事心异故。”比方说水,水它是一个相状,是吧?但是这个相状,它只是针对人来安立,它是一个湿润的一个相状;但是如果你是鬼道众生,去接触水的时候呢,因为他的罪业重嘛,所以他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他看到的是火;那么畜生道的鱼,它跟水接触的时候,它看到的是它的房子,没有好也没有坏;那么天人那个善力强,他看到水,是他的琉璃地,是宫殿楼阁。那么我现在问一个问题,它到底是什么?你说它是水也对,你说它是火也对,你说它是房子也对,你说它是琉璃地也对,所以“许义非真实”,所以一切法没有真实的内涵。它如果是真实的,那应该每一个人去接触它,它如果有真实独立的体性,每一个人接触它应该都一样嘛!事实上它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各人的业力去接触它,各人变现自己的相状出来。
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的诸大弟子,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有一天在打坐的时候,他突然间动一个念头,他想念他过去的母亲,他没有出家时的母亲,想到我母亲到哪里去了?结果他用神通力,看到他母亲堕落到饿鬼道去了,是一种很贫穷的那种饿鬼。那么在饿鬼道的时候,当然那个脖子细细的,喉咙细细的、肚子大大的,受着这个饥饿口渴啊!目犍连尊者慈悲心,赶紧从禅定出来,去托那个牛奶跟粥混合,把那个牛奶、粥混合以后,用神通力一刹那间,就到他母亲的前面,要给他母亲吃。他母亲吃这个牛奶粥的时候,一喝到肚子里面去的时候,完全变成火啊,烧她的喉咙。目犍连尊者看没办法了,就请教佛陀,佛陀说你要帮她忏悔,要帮她供养大众师修福报。
就是说对你来说它是一个牛奶粥,但是对于一个鬼道众生来说,它是一团猛火——相由心生。而这个相呢,是各有各的界线,这一块是不能够取代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